天台山文化

宗衡与《易筋经》

宗衡,明代道士,生卒不详。据调查考证:他原为僧人,大约在明万历年间游方到天台紫凝山,居普门寺禅修。平生爱好武术,苦研相传为达摩祖师留传的《易筋经》。又因慕道家吐纳之术,遂入道,自号紫凝道人。从此,一边学道家功夫,一边注释《易筋经》。他在《易筋经》的跋语中说: 予观易筋经,因悟世之缁黄两家学道者多若牛毛,而成道者稀如麟角,非道之难成,实由行者未得其门,因无承受之基,遂无勇往之力,以致或作、或辍、或稍得复失、或优柔不奋。故禅定则有入魔之患,导引则有倦废之虞,泥水则有进鼎之忧,服食则有饥渴之虑,皆因缺此一段做基功夫,难为载道之器耳。若先习此功,植其根基,安在不入仙佛之域哉?况得而行之,引而申之,大则可以立功业,小则可以保身家,不论士农工商,若有此基,致堪任重致远以成其业。而且病者得之而安,怯者得之而强,外侮闻之而慑,乏嗣得之而延,老者得之康健而寿,少者得之纯粹以精,女红得之勤而不怠,易人而成佛,移凡以为仙。是举天地间人人当习此功,以是知达摩老师所云,基此作佛之语,岂不信然哉!是功不练不成,一练即成,小练小成,大练大成,有益无咎,有利无弊。是易筋经一书,诚天地间之至宝,吾不知人世间复有何利益足以比此,复有何妙义足以加此也。是在知之者好之乐之,以求至乎其极,斯不负历代祖师传留授引之意云耳。或问行功之要,曰:智、仁、勇;又问,曰:信、专、恒而已矣! 大明天启四年岁次甲子三月天台紫凝道人宗衡跋 关于“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李靖在《易筋经》序中曾作了解释。他说,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李靖认为,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至于“易筋”,则是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李靖是站在佛家立场上,强调《易筋经》源出达摩的《洗髓经》。但是,我们认为,明确运用“易筋”之名的,则出自道家文献。如宋代道士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也为炼外功的僧人所运用。这从《易筋经》第一次出现时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这些事实,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易筋经》的内容包括了练习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和具体的练习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的说法。其“内壮神勇”提到练习该功法之后,“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这些都还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壮神力”练成之后,“手托城闸,力能举鼎”都算不上奇异了。从道光年间开始的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渲染的都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练成后的种种神奇功用。天台紫凝道人的名声也从此远扬。 关于“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李靖在《易筋经》序中曾作了解释。他说,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李靖认为,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至于“易筋”,则是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李靖是站在佛家立场上,强调《易筋经》源出达摩的《洗髓经》。但是,我们认为,明确运用“易筋”之名的,则出自道家文献。如宋代道士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也为炼外功的僧人所运用。这从《易筋经》第一次出现时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这些事实,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易筋经》的内容包括了练习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和具体的练习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的说法。其“内壮神勇”提到练习该功法之后,“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这些都还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壮神力”练成之后,“手托城闸,力能举鼎”都算不上奇异了。从道光年间开始的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渲染的都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练成后的种种神奇功用。天台紫凝道人的名声也从此远扬。
auto_1658.jpg公众号:天台生活
天台山的展示平台
天台人的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