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文化

智者大师

(一)生平 智者大师(538-598),法号智顗,字德安。俗姓陈,名王道,亦名光道。梁大同四年(538)七月,诞生于河南颍川。父起祖,梁元帝时为散骑常侍,封益阳侯。母徐氏,温良恭俭,尤勤斋戒。智者幼年聪敏过人。7岁时随母入佛寺,有僧口授《法华经•普门品》一遍,他即能成诵。 17岁时,智者发心出家,但父母不许,他只好恳切礼诵,冀求解脱。传说当拜佛时,恍然如梦,见海边有一大山,山顶石上立一异僧,举手招他,复伸臂接引他入一大寺,说:“汝当居此,汝当终此!”(《佛祖统纪》卷6)便顿然苏醒。 翌年,父母相继去世。智者悲痛之余,益励其志,便辞兄陈针,投湘州果愿寺从法绪大师出家,受沙弥戒。又从慧旷律师学律。20岁,受具足戒。后又到大贤山,闭户专研《法华》、《无量义》等经,尽得奥旨。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23岁,遥闻慧思大师行深伊洛,名高嵩岭,止于光州(今河南潢川)大苏山,定慧双修,解行并进。智者思贤慕道之心如饥如渴,不顾路遥途险,竟往参拜。思师一见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佛祖统纪》卷6,《大正藏》卷49,第181页)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法。 智者至大苏山行道,昼则习研义理,夜则熏修法华三昧。其时生活艰苦,曾“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但仍日夜修持不懈。经二七日,诵《法华经》至《药王品》云:“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定境现前,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持因静发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达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太虚。”(《佛祖统纪》卷6,《大正藏》卷49,第181页)后告诉慧思大师,慧思叹道:“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同上)从此达诸法相,大开圆满。为慧思大师所印可,常代师说法。一日,慧思对他说:“汝粗得其门,当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同上)智者奉师严训,即拜辞慧思大师,与法喜等人到金陵陈都。住瓦官寺8年,开演《法华经》。陈宣帝曾停朝事,偕公卿听法。智者继讲《大智度论》、《次第禅门》,蒙语默之益者,不可胜记。后因金陵纷杂,听法者虽多,而领悟者却日渐减少,便想既然不能利他,复伤自行,徒劳无益,遂决意隐居天台山,修习止观。 早在晋代,天台山在国内就很有名。大文学家孙绰曾作《游天台山赋》,称:“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是很好的修持之地。六朝以来,高僧昙猷、支遁、怀玉、慧明等,均曾居此修成佛果。陈太建七年(575)九月,智者率智越、法喜等27人入始丰县天台山,至佛陇(游山者多见佛像,故得此名,见章安《国清百录》)南峰,即徘徊留意此山。时有青州僧定光禅师,结庵居此山已30年,见智者便道:“还忆昔年招手呼唤乎?”(《佛祖统纪》)审视之,即往日梦中所见僧。定光说:“胜地有缘,应止于此。此处金地(土黄色)吾已居,北山银地(土灰白色),汝当居此,汝当终此。”(同上)智者遂于螺溪之源,佛陇之南,创伽蓝。后得陈宣帝名为修禅寺,并命吏部尚书毛喜题篆书匾额送寺。 陈太建八年(576),值遇岁歉,众皆随意去留,智者与慧绰种苣拾像,安贫无戚。九年二月,宣帝下诏道:“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给薪水。”(《佛祖统纪》)于是众复为集。 智者除弘法之外,不忘放生。天台山始丰溪通江海,民业渔捕者颇多。智者以檀施之资赎沪一所为放生池。他在《与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书中说:“此山溪(始丰溪)接江源,连亘海陆,渔捕沪业,交横塞水,杀戮既多,煮炙无算,夭伤物命有足悲者,亦是公私去来频遭没溺,以此死亡不可称数。贫道不惟虚薄,愿言拯济,仍率励山僧货衣资什物,就士民孔玄达等买兹沪业,永作放生之池,变此鱼梁翻成法流之水。”(《国清百录》,《大正藏》卷46,第822页)。渔者闻法皆好生去杀,舍江溪沪梁63所,长达300里,作放生池。智者讲经毕,乘舟出海口,望芙蓉山,众峰皆峭耸,横石孤垂,便道:“昔梦游海上,正似于此。”一日,见瑞云五彩,遥盖寺顶,有群雀飞鸣,集于阁宇。师道:“此江鱼化为黄雀来谢恩耳!” 不久,智者独往华顶高峰,学佛行“头陀”行。华顶峰,在天台极高处,地僻人迹稀到,唯终日与白云为侣而已。于峰顶结跏趺坐修止观时,屡遇大风拔木,雷霆震吼。有魑魅魍魉,环绕其侧,智者安心不动,群魔自退。今华顶峰尚留降魔塔旧址。 开皇十一年,晋王遣使奉迎智师。荆襄百姓攀留不得,望断行舸,遥致敬礼,送别的人群满路。智者重到江淮,道俗欢声再起。晋王受戒的消息已先传闻;智者的知慧般若,道俗又可从之禀受了。 晋王在《请戒文》中说:“弟子我多么幸运!承蒙大师错爱,无量劫以来,悉蒙开导。色心无作之戒,当年已经虔受。身虽纰陋,心护戒律,四禅八定之支林功德,皆在定中获得。作为国家藩镇,皇臣皇子,岂只藉四缘(荷国、镇藩、为臣、为子),便能入三昧?象阿难那样,入定后,见定光,断见惑,得初果的人,其实很多;修得慧解脱(即修自性念处,缘理断结,除自性过)的人,作我朋辈,一定不少!即日我欲再伏修智断之德,作名教的领头人,使法流不断,兼用以治国。不知像我这样的钝根,能否受开化?师严道尊,能否同意?我宿世根浅,有否发萌善根?菩萨应机教化,我能否得机?《书经》中说:‘人生在三(君主、父子、师资),事之如一。’况只谈经典,而不从师。今天我斗胆陈述,披露心声,成就我事重,请大师万勿谦退。 智者回答道:“谬承众人抬举,托迹师资。自惭浅陋,难以满足时代要求;何况大王的高命,更是我担当不起的。我若勉强答应,必有负您的厚望。” 晋王重请道:“凡求学贵在拜师,事推物论,我历求法界,发心寻觅良师。仰慕您宿植善根,非一生所得;初由勤学,后逢圣境,南岳大师为您作过印证,称您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我对您无比敬仰!僧照禅师来时,曾对他说过此事(拜师),表达了我的寸诚。大师当年入陈朝,在彼国作过论试:瓦官寺大集,众论锋起,慧荣法师那样的强口,被您折服,两琼(指彭城宝琼和建初寺宝琼)接着而来,终又败北。忍法师赞叹,连称希有!弟子我当年仰延大师,敬请说法。您释难如流,众皆敬仰。荆楚之人,莫不归伏!‘非禅不智,非智不禅’,乃是出自佛的金口,后经名僧演说,智师则融会贯通,并作分别(如《观心论疏》中说止观:以从正见入定,解‘非智不禅’;以从正定生正见,解‘非禅不智’)。譬如万流归于大海,这样的包涵,才得佛意。但愿大师使众生未得令得,未度令度,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晋王又派柳顾言虔诚礼拜敦请。智者多次辞谢不得,乃赴江都,为晋王着《维摩经疏》。河南柳顾言与东海徐陵,都富有才华,所奉作之文,晋王都把它作珍宝受持封藏。 智者在江都住了不久,便辞晋王,回到天台山。当时沿途吴越百姓,清扫街道相迎。县令、州牧都树幡华迎接和欢送。 智者所居的修禅寺,已荒废一十二年,人踪久断,竹树成林。智师回来时走到半山,忽见一位老僧,须发雪白,拄着锡杖相迎。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待走到近前,那老僧忽然隐而不见。圣僧尚在迎候,况普通人呢! 智者爱林泉之乐,常常负杖闲游,像在吟叹道:“我虽在嘈杂的人群间,也没有忘记过山野之乐。静幽幽的深谷,快乐宁静的夜晚,能自照心灵,岂非乐事啊!” 后来有一夜,明月照在床上,智者独坐说法。连续很长时间,好象有人向他请教疑难。侍者智晞,第二天一早问他:“未知大师昨夜有何因缘?”智者答道“我起初梦见大风忽起,吹坏宝塔。接着,梵僧对我说:‘机缘如柴草,照用如火,傍助如风。这三种都已齐备,化道才行。华顶那夜,我已作影响;现在机用将尽,傍助也已停息,特来相告您!’我还看到南岳大师和喜禅师,命我说法。我想了想,说道:‘我对各种法的义理,大多是自己研学的心得;只有三观三智的义理,最早是从南岳大师面受而后开说。’说完,南岳大师对我说:‘我方净土,很早就等你去。你有因缘,应当前往。我们相送你。’我下拜答允。这是死期已至。我回忆年少时之梦,当死在这里,所以每次都很高兴回到天台山。今已得冥告,势必不久当死。死后你们给我安葬在西南峰所指之地,尸体四周累石,坟穴上种植松树,立二座白色的塔,使人见了,发菩提心。” 又过不久,对弟子说:“商人临走时寄托金钱,医师去时留下药物。我虽不才,但对学那些只有狂慧,不发精进的人,感到可悲!”当即口授《观心论》,出口成章疏,不加修改。 当年十月,晋王入京朝觐,回到江都,派高教信入天台山奉迎智者。智者便将所用什物,施舍给贫穷僧人,在山下立上木桩,又画出寺院的图纸式样,嘱咐僧众:“这座寺址,就在我眼前;寺宇建成,在我死后。我来不及看到它的建成,你们会看到它的。后若建寺,一一按照我绘的图样。” 弟子们怀疑问道:“这一带山涧险峙,有何因缘力量能建成寺?”智者答道:“此非小缘,乃是王家所办!”众人听了,互相猜测:或说是姓王之王,或说是天王之王,或说是国王之王,喧喧议论,无法决断。今日事已应验(国清寺已建成),方知智者所说,乃是帝王之王。 标定寺基之后,智者随高孝信下山。行到石城(今新昌大佛寺),便称有病,对智越说:“大王召唤我来,我不负言而来。我知命当终此,故不必再前进了。石城是天台山西门,大佛(指弥勒石佛)是未来之佛。这里环境很好,我当最后用心修持。衣钵道具,分为两部分:一分供奉弥勒,一分供羯磨用。”说完,右胁西向而卧,只念弥陀、般若、观音。 侍者奉请服药。智者说:“药物能除病、留残年吗?我病不与身相合,药何能除?残年不与心相合,药何能留?智晞你过去听说过哪些经?《观心论》中所讲的是些什么?别让医药之事扰累你了!”侍者又请吃斋饭。智者说:“非但步影能作为斋,内无能观之心,外无所观之像,心缘一致,这才是真斋。我活着,则毒器(指贪瞋痴三毒)多所劳作,死了才是休养生息的乐事。世间的情况就是如此,不值得多叹息。”当即口授遗书,并手书四十六字,告诉弟子说:“这莲华香炉和犀角如意(讲经时手执之物),原是大王所赐,今仍奉还大王,作为留别纪念。愿大王芳香不穷,永保如意!”手书见别本。 智者亲自封好信。又让弟子取出他的三衣一钵,洒扫清净,令弟子同念唱《法华经》和《无量寿经》,作为最后闻思。听《法华经》毕,赞叹道:“《法华经》是法门父母,慧解由此而生,本与迹旷大无比,微妙难测。我四十多年蕴藏着,知谁可传,只有我明白,其它人都不知道。今日正如钟子期死,伯牙绝弦破琴;郢人死,匠石不再运斤(斧)的情况相似啊!”听《无量寿经》毕,赞叹道:“四十八愿,庄严四方净土,华池宝树,易往的佳处却无人去。就是当入火车地狱的见了,能改悔的,也能往生;何况戒慧熏修,行道得力者,实功不唐捐!梵音声相,实在不是诳骗人的。”当唱经时,吴州侍官张达等五人陪伴,只见大佛增大一倍,石像光明满山,直照房内。诸僧或得瑞梦,或见奇相。他们虽居住在各处,但却同时发生。 唱经毕后,智师索香汤漱口,说:“十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四不生(诸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共生、不从无因生)、十法界(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三观(空观、假观、中观)、四无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藏教思议生灭十二因缘、通教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别教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圆教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每种法门融摄一切法,都能通心到清凉地。若能在病患境中,通达这些法门者,便如《涅盘经•寿命品》中说的二十五岁壮年人,百斤黄金完全可以托付于他。这是我最后谈玄论道,然后寂灭。我当去了!” 弟子智朗请示道:“请您再慈留一下,解释我的疑问。不知您生往何处?今后谁可作为我们的宗师?” 智者回答说:“你等懒种善根,问他人的功德,如盲人问乳,拐者问路,告诉你何用?由于多恶不调,才产生喜怒呵赞,既不自省察,还讥嫌他人。我已不久于世,应当为这些人破除疑谤。《观心论》中已经解释,我还要告诉你,我若不因领众修习事烦,必登六根清净之位;但今为他人损了自身,只是五品弟子位而已。你问我生往何处?势至、观音都来迎接我去西方净土。问谁可宗仰?你没有听说过戒律是僧人之师。我常说三种三昧,是你的明导,教你放下重担,教你降伏三毒(贪、瞋、痴),教你治四大(指身体),教你解业障,教你破魔军,教你调禅味,教你折轻慢他人之幢,教你远离邪恶,教你出无为的火坑,教你离大悲难。只有这位大师(指戒律)能作我们的依止。我与你们因法相遇,以法为亲,传习佛灯,都是佛的眷属。若不能遵守戒律,传习魔灯,就不是我的弟子了!” 说罢,将衣钵道具分作二分,一分奉弥勒,一分奉充羯磨(作业师)。语已,右胁向西吉祥卧,专念弥陀、观音圣号及般若。晋王闻智者在疾,即遣医主治,请进药。智者说:“药能遣病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能遣,年不与心合,药何所留。”侍者智晞请问“观心法门”,是日即口授《观心论》,并示遗教(一心三观、四种三昧及其它教观著作)。最后命侍者净扫室内,香汤沐浴,结跏趺坐,唱三宝名,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端坐而化。春秋60,僧夏40。入龛后,由石城舁归,塔于佛陇西南峰(今真觉寺智者肉身塔院)。 智者临卒时有遗书给晋王。次年,晋王为遵智者遗嘱而创天台寺。至大业元年(605),改名国清寺。 据史书记载:智者曾在天台山建十二座道场。今考十二座道场即:(1)修禅寺(在县北29里,陈太建七年建,后改大慈寺);(2)天封寺(在县北50里,陈太建七年建);(3)善兴寺(在县东北60里,旧名华顶圆觉道场,智者宴坐处);(4)禅林寺(在县西南15里,旧号龙山集云院);(5)石桥寺(在县北50里);(6)高明寺(在县东北20里,初号幽溪道场);(7)九明寺(在县东北30里,智者宴坐处);(8)清心寺(在县东10里,智者放螺处,旧号螺溪院);(9)太平寺(在县东北25里,智者宴坐处);(10)西竺院(在县西北40里,智者着《止观》之地);(11)真觉寺(在县北23里,隋开皇十七年建,智者之龛,号定慧真身塔院);(12)国清寺(在县北10里,智者生前曾画寺图,并称“如此基础,俨我目前;栋宇成就,在我死后。我必不睹,汝等见之。若造寺,一依此法。后晋王杨广遵嘱,在五峰山麓建寺,初名天台寺,后以定光禅师托咐智者之梦,称“寺若成,国即清”,遂改名国清寺)。从此,天台山寺宇林立,僧众兴旺。智者为天台宗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著作 智者一生讲经说法,著述甚丰。 据《大正藏》和《续藏经》收录的智者著述,主要有35部,即《妙法莲华经玄义》20卷、《妙法莲华经文句》20卷、《摩诃止观》20卷、《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12卷、《禅门要略》1卷、《禅门口诀》1卷、《禅门章》1卷、《六妙法门》1卷、《观心论》1卷、《小止观》1卷、《觉意三昧》1卷、《四念处》4卷、《维摩经文疏》28卷、《维摩经玄疏》6卷、《四教义》12卷、《金光明经玄义》2卷、《金光明经文句》6卷、《观音玄义》2卷、《观音义疏》2卷、《观无量寿佛经疏》1卷、《法华三昧忏仪》1卷、《法界次第初门》6卷、《菩萨戒经义记》2卷、《阿弥陀经义记》1卷、《净土十疑论》1卷、《请观音经疏》1卷、《仁王经疏》5卷、《金刚般若经疏》1卷、《三观义》2卷、《五方便念佛门》1卷、《方等三昧行法》1卷、《观心食法》1卷、《观心诵经法》1卷、《普贤菩萨发愿文》1卷、《天台大师发愿文》1卷。 这些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他口述,经弟子章安灌顶大师纪录的《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和《摩诃止观》。世称天台宗三大部。

auto_1658.jpg公众号:天台生活
天台山的展示平台
天台人的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