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文化

“十如是”说

《法华经•方便品》中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中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十如是”即是《法华经》所阐明的诸法实相。 如是相:相即相貌,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并有某种功能可以分别了解,即十法界表面所现的形相,如六凡的粗细与四圣的妙相。因此,从地狱界至佛界,其形相亦如有不同,究其原因,乃由自心所动不同,如六凡妄动则生染浊境,界圣起净用则生微妙庄严之净境,因有识与智的区别,故所显的相貌亦不一致。《法华玄义》中说:“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名为相,如水火相异,则易可知。十界相望,善恶可知,如人面色,具诸休(善)否(恶),心亦如是,具一切相。” 如是性:性即是性分,存在于万物之内而能摄持自性不生改变,即通俗所称的“本性”。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性分”,凡圣也同样有各别的性分。十界里面所具的性分,叫做十界的自性,是法尔各别的。又因性含于内,如遇不同的缘,即发生不同的表现。从现在的观点说,人类有人格与个性即属此类;动物与植物、矿物等,也各有自己的性分,都可摄在性的涵义中。《楞严经》中,佛言一切草木缕褐皆有自性,即是此意。《法华玄义》中说:“性以所内,自分不改名为性。今明内性不可改,如竹木有火性,虽不可见,不得言无。心亦如是,具一切五阴性。” 如是体:体即主质、实质义,具有一定的实质,并可依这实质而起思惟作有,即具足前相性二者的体质,一般通指色心具足的身体而言。因十界所具的色身是各异的,故圣人所证的常寂光实相妙体,即不同一般的色身,而是以万法为体,故言法身常住。《法华玄义》中说:“主质故名体,如钗、铛、环、钏(妇女饰物)之殊,终以银为体质。十法界五阴,俱用色心为体质。” 如是力:能推动某一事物使之改变的内在作用,即称为力,以现代言语说,即是力能。物理上也有功能,但佛法重点是论述具有精神生命的功能,所以十法界各有不同的力用功能,可以起善、恶、净的种种作用,而终究获得各异的果报。因为众生习气、根性、智慧等的差别,所以在修行中所生的功能也完全不同——凡夫有凡夫的功能,圣人亦有圣者的妙能。《法华玄义》中说:“功能为力,如力士,千万技能。心亦如是,具一切力。” 如是作:作即构造义,即依力用而起的运动造作以及创成某事物的作用,通称为作。佛法论述众生现在创造诸业的过程称为“作业”。十法界都有运动造作的潜力,如不去“作”,即不能招业果。因此,不论那一法界,以力的推动而造作成,即能招致一定的结果。《法华玄义》中说:“构造为作,离心更无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 如是因:因即习因,能够生起未来事物的种子,通称为因。十法界的业种不同,能够成为未来果报的直接原因,名为亲因。引用唯识的话讲,即众生在过去世造种种业,这些业便内熏成为种子。现在外缘凑合时,便能生起现行,接着,现行又反过来内熏成种子,种子再起现行,永远相继,无穷无尽。不过圣者以权智而起的善恶种子,是性具的妙用,并不落于污染的。《法华玄义》中说:“习因为因,招果为因,亦名为业。十法界业,起自于心,但使有心,诸业具足。” 如是缘:缘即助因,能帮助种子起现行的即是缘。亦即外在的各种关系条件,能助成十法界众生的亲因(各种习业)而使招感果报。《法华玄义》中说:“助因为缘。缘名缘由,助业皆是缘义,如水能润种,无明、爱等润于业。” 如是果:果即习果。亦即造不同业(习因)而得的不同果实。如由善恶之三业因缘而成善恶之依正果境。《法华玄义》中说:“习果为果。习因习续前,习果克获于后。” 如是报:报即报应之果,即由习因、习果所感的报应。如有了依正的果境,便在果上生起身心不同的感受,即穷通寿夭、苦乐悲忧等,也有的不受报应,如阿罗汉、辟支佛,不受后有,便无苦乐等感受。要是说明众生所住的依正之境,报是身心受得的苦乐报应,这二者都由过去宿因而形成。《法华玄义》中说: “报果为果,习因习果,通名为因,牵后世报。” 以上“九如是”说明事相界的具体内容,以下“一如是”说明这“九如是”的义理所归之理性。 如是本末究竟等:以上九如是中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即综观九相本末一贯的原理。如从地狱开始至佛果为止,自本相至末报,究竟平等一如。譬如石莲,乌皮在外(相),白肉在内(性),四微(色微、香微、味微、触微)为质(体),卷荷 欲生(力),微细众具(作),开花(因)布鬚(缘),能成子莲(果),莲房完成(报),初后不异,莲花始终,即是当体即空,一齐平等义,所显即是真谛妙理。如初后历然,差别之现象仍旧存在,即是缘生的假法,便是俗谛妙理。如初后一一诸相,无非中道实相,圆具三谛,则是即空、即假、即中的诸法实相,是中道第一义谛。《法华玄义》中说:“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本末悉从缘生,缘生故空,本末皆空,不空为等也。又相但有字,报亦但有字,悉假施设,此就假名为等。又本末互相表帜,览初相表后报,睹后报知相本,初后相在,此就假论等。又相无相,无相而相,报亦如是,一一皆入如实之际,此就中论等也。” 为了进一步阐明十如是与三谛的统一圆融,智者对十如经文的句读作了独特的处理,提出“十如三转”之说。即以三种方式来读《法华经•方便品》的有关经文。他在《法华玄义》卷2上说: 今经用十法,摄一切法。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南岳师读此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点空相性,名字施设,逦迤不同,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 其读法可分3方面:(1)空转:如“是相如,是性如”般的读法,则一切都是空如,表示空的义理。(2)假转:如“如是相,如是性”般的读法,则表示一一差别方面的义理,这是假面。(3)中转:如“相如是,性如是”般读法,则“如是”有中道义;相、性等都为这如是所统辖,即都入于中道。这样,天台宗以同一的文字有3种读法,正显示空、假、中三谛圆融之理。这也可说是三谛论文献上的根据,充分表明天台宗世界观与知识论、真理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显示了其哲学体系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严密性。
auto_1658.jpg公众号:天台生活
天台山的展示平台
天台人的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