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胜地

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

桐柏宫建于天台县城北二十里左右桐柏山西南瀑布岩,“高居群峰之上,俯临千仞之余“,最居形胜。此地“九峰环抱,碧溪前流,连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树郁郁,四时恒青,大岩之前,横岭之上,双峰如阙,中天豁开,长涧南泻,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洒流,望之雪霏,听之风起”。南宋以来,张紫阳真人等五位祖师,弘扬妙道,天下人从之者颇众,道风大振,于时成为中国道教南宗祖庭。


天台山和桐柏山原初为一,而道释称谓有别,所谓“释谓之天台,真谓之桐柏”。此山仙家传说最多,高道仙真辈出,大概是因其山水神秀,灵异非常的缘故。传说中刘阮二人入天台山采乌药遇仙的故事在天台几乎是妇孺皆知。史书道藏记载周灵王太子晋王乔(公元前 565-549)修道于桐柏山金庭洞,控鹤吹笙而升天,是天台山最早道家人物。至今桐柏山一带众多王姓人家繁衍生息,依然供奉王乔为祖宗。古人有言: “桐柏山高万八千丈,围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中有洞天,号金庭宫,即中右弼王子晋之斗处也,是之谓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故玄观有物,强名桐柏。”


三国赤乌二年(239年),"道冠两仪之先,名绝万物之始"的太极葛仙翁,高道葛玄真人在桐柏山炼丹,吴主孙权为建法轮院,是为桐柏宫前身。真人有《登天台山》诗曰:“高高山上山,山中白云间。瀑布低头看,青天举手攀。石梁横海外,风笛落人间。不见红尘客,时时鹤往还。” 真人侄孙既是名扬中外的炼丹家葛洪。葛洪著述颇丰,有《抱朴子内外篇》,《肘后备急方》。西方人见到抱朴子著作记载五金、八石、水银、朱砂、各种锻冶方法备极详臻,奉其为世界最早化学家。


自葛玄真人以来,又有十余所道场、坛宇陆续修建,修道悟真道人日渐增多,颇具规模。著名道士有袁根、柏硕、班孟、魏夫人、王玄甫、许迈、羊忄音、白云先生、褚伯玉、徐则等居天台。但是依史据可查,由于当地强豪常加毁坏,恣意砍伐山林,甚至于争斗行凶,搅乱庄严道场坛宇,致使无人敢栖居灵山修真,至于唐朝已然颓败不堪。修道人处无名之朴,行无为之事,修清净妙道,未知何以触犯始丰土人,乃至于帝王颁令,方得以安宁,此又为天台山千古之迷。易曰:“无平不陌,无往不复。”天下事兴衰更替,歙歙不休,天道使然乎,抑或人心不化乎。


古人言:"道不宏人,人能宏道"。唐代道中奇杰司马承祯驻桐柏山修道。司马承祯为 "晋宣帝弟太常道之后,以为服冕秉轩,有宠患吾身也,击钟陈鼎,在味爽人口也,遂乃损公侯之业,学神仙之事"。因其善为大丹,精通服食,而名闻朝野,人称“司马炼师”。据说炼师仙姿岸然,神形俱妙,天下人凡有缘一见,即有脱尘离世之想,所谓 "睹炼师之容有足以脱落风埃"。 司马承祯在天台山期间,传有女道士谢自然、焦静真等;在南岳时,传有薛季昌等。此后,薛季昌传田虚应,田传冯惟良、陈寡言、徐灵府、刘元静,冯惟良再传应夷节、叶藏质,陈寡言再传刘介,徐再传左元泽,应夷节再传杜光庭。其识闻之广,文章之美,灼见深妙,令朝野倾慕。武则天、唐玄宗、睿宗等曾多次召他进京,以为崇道尚玄,特示钦重。据记载,开元时,奉命居王屋山阳台观,以三种字体写《老子》、校勘文句,著有《天隐子》、《修复秘要》等书,在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唐景云二年(711),为司马炼师妙道玄功善德所系,睿宗下诏在法轮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观,拥有一堂(黄云)、二台(凤轸、从妙)、三坛(元晨、朝真、朝斗及炼形室、龙章阁),四十里严禁采伐,不得樵猎,五里不许迁葬。又特令洲县官员与司马炼师相知。元和年间(806-820),冯惟良又建降真堂、白云亭、悠闲亭、上清室。太和、咸通年间,徐灵府、叶藏岳先后重修,元稹、刘处静作记。桐柏宫渐具规模,盛世大道兴,此之谓也。


五代后梁开平间(907-910),桐柏观升为宫。


宋祥符元年(1008),改名桐柏崇道观。政和六年(1116),在后山按照宫殿规格建玄命殿,宫内建方丈、斋堂、云堂、土地堂、三清殿,又有上清阁、御书殿,观前玉梭溪上架起二座石桥,桥上建会仙亭。宋帝笃信道教,志书上桐柏崇道观记载,极尽辉煌。


这段时期一位最伟大的道教祖师张紫阳真人(984~1082)出生于天台山。


南宋时,太尉曹勋建山门,观中有经藏、三元、延宾、清虚、白云、浴院等6个道院。经过唐、宋两朝及五代帝王扩葺,和这一时期高道大德们的努力,桐柏今昔由衰转兴,四海之内好道之士无不云集桐柏,参拜祖庭,栖灵山而修真体玄。宋时桐柏宫占地规模数千亩,周围宫观林立,栋宇交接,鼎盛时期桐柏山中有三十六宫,七十二观,共有一百零八大小道庙。


桐柏宫香火旺极一时,收入丰厚,朝廷先后任命曾几、陆游、朱熹等为桐柏宫执事领管。一来以示钦重钟宠,二来命官俸禄增加,而且道观事务或有需用朝廷调解可以及时处理。其中朱熹世人称其朱夫子,注遍天下文章,解尽世间经书,唯于号称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百思不得其解。六年执事期间,常驻桐柏宫,欲求《周易参同契》奥旨,与道士多次研讨求教,然而未事修炼,道妙精华未有所得。据说朱夫子晚年时常翻阅此书,终究不甚了了,时时掩卷长叹,虽遗朱子《参同契注》,然而多有想当然之辞而已。不过朱熹对于宋明理学影响甚深,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解得颇颇入契真机,可见其与道中人结识获益非浅。


元明间多次修建扩葺。


元末朱元璋攻方国贞,十方百姓老幼数千,避难于桐柏宫中,四处炊火管理不当,大火突起,顿时千年古观化为丘墟。洪武中重建,永乐十年(1412)再修,其间架规模,崇饰艳丽,去旧为远。至万历时且百余年,道众贫匮,殿宇 日就颓坏。宫中碑刻,无虑十数,亦无存矣!其余宫观,或废,或改为僧寺。清潘耒《游天台山记》云:“又南十余里,得桐柏宫遗墟,是道家金庭洞天也。……自葛仙公、司马子微之徒居之,人主加以隆礼,而宸翰天章,照耀山谷。璇题霞栋,填溢涧阿。今皆鞠为茂草,惟存三清殿一间,雨淋天尊面,泪下苏苏。”。明清以后,天台山道教日趋衰落。所有宫观,至明末,几乎全废。奈何天道损有余而益不足,盛极而衰,莫非前定?


清初,乡宦之子驱散道徒,将桐柏宫占作坟茔。住持范青云起而讼争数十年,奈因官宦勾结,屡遭迫害,几乎被毒死。辗转到京都,冒死上诉,幸得雍正皇帝支持,敕命粮道朱伦翰督造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建成,赐额“万法圆通”,竖御笔《崇道观碑》;下旨“自(台州)紫阳楼迄百步溪、崇道观三处,各为殿堂门庑若干楹,并置田若干亩,以资香火,有余则赡其后裔”。新建的桐柏宫,入山门依次为灵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阳楼。两旁各有配殿。大殿之左为太极殿,祀葛仙翁(玄),右殿祀右弼真君王子晋。紫阳楼塑张伯端像,两侧各有三间厅屋。东西道院前后亦各有厅三间,接以回廊。宿舍、伙房均在墙外。共有殿宇百间,连厢房共约万间房屋,置香火田八百余石,龙门派第十代宗师清昱(东篱)住持,其徒方一定(兰否)、闵一得(懒云)等数十人协助观事。南宗祖庭再次兴盛。试举一例而知道士之多:当时官家设窑烧砖瓦于大贝山一带,因为山路崎岖难行,运输不便,遂用道人沿山站立传相递接,其路程十数里之遥,可见当时道人势众,非常人可以想见。天台山“千僧万道”之说由来已久,名不虚传。


民国以来,连年战乱,时局不靖,桐柏道声衰落,有叶明仓、林至霞、陈到贤、袁理静赎田修殿,香火日盛。叶宗滨、伍止渊传道,疗疾救人,受到乡邻病家的感戴。


1950年谢崇根(希纯)住持,维护殿宇,虔诚修道,积极指导教内外人士学习气功。1956年11月监院李净尘参与发起筹备中国首都协会,翌年4月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1959年,天台县政府修建桐柏水库及发电站,造福一方百姓。桐柏水库建成蓄水,桐柏宫址玉沉波涛之中,其余周围大小数十宫观,亦皆由桐柏山民改为村庄。至今许多村庄仍然沿用原来庙观之名而称呼,譬如前后、道元村,洞天宫村、之类比比皆是。由于水库蓄水时水势汹涌,来不及搬迁,宫内建筑及历代文物,数十小时之间消失于洪波之下,余剩道士力单势薄,虽然竭力搬运,仅得少量文物移往鸣鹤观。稍后桐柏水库曾经干枯一时,桐柏宫建筑中使用木材质优量大,四周百姓以及县城某些单位进入库底拆用,许多文物因此遗失或是损坏,许多当时小学少儿,依然记得课间,游玩于檀香木制天尊、斗姥残骸断肢之间,据说其手硕大无比,两人抬不动,无奈劈而炊饭,云云......,自此桐柏宫龙脉奄然断绝,遗墟荡然无存。有些文章称桐柏宫被日寇轰炸而毁,是为讹传,抗战期间,日寇始终未能进入天台山。


“新桐柏宫”(鸣鹤观)占地不足二分地,年青道士业已各自东西,惟余五六个老年道人。观中尚存伯夷、叔齐石像,宋圣旨碑一块,五六大殿柱礅,民国版道藏经一部,已然残缺不全。八十年代初,主持谢希纯道长,为了保留祖国道教宝贵遗产,先后传南宗丹道秘要给十数位弟子,内中有叶高行(坤道)、朱桂香(女)、朱圣伟、甘震云、张高澄、翁高杨、 陈达学、 和王居士等人。当时谢大师虽然已经是94岁的高龄老人,还是谆谆不倦地将自己60多年的修真经验和理论知识毫无保留的悉悉剖析给众弟子。 在诸弟子中真正成为道士的有三人,除了他们以外而传功授徒的还有王居士。另外还有乾道老柴,坤道孙菊青,他们都分别在1984年间相继羽化。除此而外,天台道教已经衰落到极点,几乎毫无任何活动。


1984年底谢希纯道长羽化,其弟子叶高行主持宫内事务,成为桐柏宫有史以来第一位坤道主持。1992年葛华英道长,时年84岁高龄,由美国回桐柏宫朝拜祖庭,慷慨捐赠,桐柏宫开始小规模扩建,得厢房七八间。葛道长原意,同戴源长道长(巴西)一起赞助,以修复桐柏宫,不意葛道长突然仙逝,桐柏宫修复工作不得已暂时中止。戴源长道长如果健在的话,至今2001年已经是102岁。


1999年叶高行道长羽化,谢大师另一弟子张高澄任桐柏宫主持。翌年谢大师弟子朱圣伟捐赠,桐柏宫得以修葺一新,宫中有海内外游方参学道众数人。鉴于当前道众资质良莠不齐,张道长拟办桐柏道学院以维续道脉。又幸喜天台县当地政府鼎力相助,拟拨还湖畔山林600余亩,作为祖庭重建场所,由于资金匮乏,道长不得已泛舟四海募化融资。当地政府积极支持桐柏宫修复,期望以此不仅带来天台道教兴盛,旅游经济发展,亦使仙山重兴,道统兹振,天台的“山水神秀,道源佛宗”亦将名符其实。


auto_1658.jpg公众号:天台生活
天台山的展示平台
天台人的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