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国清讲寺在县城北约七里许。五峰环抱、古木参天、双涧回澜、伽兰壮丽。国清讲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为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依智者遗愿,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初名天台寺。大业元年?605?钦赐“国清寺”额,唐、宋、明、清屡有兴废,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元丰九域志》称齐州灵岩寺、润州栖霞寺、荆州玉泉寺并天台国清寺四大古刹为天下“四绝”。
国清讲寺是一座大型古建筑群,面积19800平方米,殿堂屋宇600多间,有五殿、六楼、七堂、三亭,分四条轴线,依山而上,以大雄宝殿、雨花殿、弥勒殿为中轴主体建筑,檐牙高琢,雕梁画栋,是我国现存较完整的寺院之一。近年寺院积聚资金,重建和新建了观音殿、玉佛阁、五百罗汉堂等,使千年古刹更加完整庄严。
寺前山坡上有大塔,始建于隋开皇年间,高59.4米,空心楼阁式,造型别致。塔侧,有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禅师之墓。一行,名张遂,为编写《大衍历》不远万里来国清寺向高僧达真求教算法,在丰干桥旁有“一行到此水西流”之胜迹。
寺内文物古迹丰富,大雄宝殿中间莲花座上端坐释伽牟尼像,是清代青铜铸成,重达13吨。两旁十八罗汉系元代楠木所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隋梅,相传为隋代所植,至今仍枝叶茂盛,生机勃勃,梅花盛开,年年结果。放生池中“鱼乐国”三字系明代董其昌书。池边有乾隆御制石碑和近年新立的重修碑。寺后山岩上,有柳公权、米芾等古代书法家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枕石”、“秀岩”等摩崖石刻,笔法苍劲。另外还有锡杖泉、三贤?即唐代国清寺高僧寒山、拾得、丰干?堂等古迹。
文物室里珍藏着梵文《贝叶经》、唐观世音等七佛像线画石刻,宋元通和尚手书《陀罗尼经》、明泮志省《金刚经》抄本,以及钦赐袈裟、铜钵、金涂塔、银塔、玉佛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国清讲寺与日本佛教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高僧最澄渡海入唐,登天台山,尊天台宗七祖道遂、行满为师,学习天台教义,翌年,携天台宗智者大师经典,回国传播天台教义。从此,日本佛教天台宗尊国清寺为祖庭。新中国成立后,交往更加频繁,日宗教团体前来巡礼参拜络绎不绝。前方丈唯觉法师先后两次应邀赴日访问。日本天台宗、日莲宗为报祖庭恩德,于1982年在国清寺建立“天台宗祖师显彰碑亭”、1986年建立“妙法莲华经幢”。1989年又在智者塔院建立“写经奉纳塔”,表达了中日两国佛教界之间的友好交往与深厚情谊。韩国佛教天台宗亦教源天台,近年多有来访。
国清讲寺?包括智者塔院?由国务院于1983年发文列入汉族地区佛道全国重点寺观之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智者塔院 真觉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智者塔院位于县城北面15里金地岭之巅,松荫翠竹、互相掩映,地高气爽,景色宜人。
塔院始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因智者大师圆寂葬此,炀帝赐号“定慧真身塔院”。宋祥符元年改真觉寺,后废,明隆庆、万历又几经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大殿上悬“智者大师肉身塔”额。壁嵌天台宗历代十七位祖师线画石刻。正中供奉石雕宝塔一座,高7米,重檐翘角,玲珑雅致。塔龛端坐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塑像,神态逼真。
智?538—597?,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南华容县?人。15岁在长沙果愿寺出家,陈太建七年?575?率弟子三十余人入天台山修禅,造诣甚深。陈至德三年?585?应后主三次诏请,至太极殿开讲《仁王般若经》等经典,隋开皇十一年,晋王杨广请智在扬州设千僧会,为他授菩萨戒,从此,杨广对他 尤相钦重,赐号“智者”。智者居天台山十二年,开创佛教天台宗建寺十二所,著述甚富,千余年来,在我国佛教史上有很大影响。
塔院内有“修禅道场碑”,系唐元和□年天台宗七祖行满所立,书法苍劲,刻工精巧,对研究唐代佛教和书法艺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寺侧古道边,有天台宗祖师章安、荆溪、幽溪三位高僧墓塔。附近还有历代摩崖石刻。
智者塔院为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葬身之地,所以日本佛教徒来天台参拜之时,都要来此拜谒。塔院于近年陆续整修,如今新貌焕然。
----------------------------------------------------------------
修禅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修禅寺在县城北十五里,陈太建七年?575?为僧智初入天台山修禅时所建,敕赐“修禅寺”额。隋时更名修禅道场,唐会昌中废,咸通八年?867?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大慈寺。寺内有净名堂,以智讲《净名经》故名。智者泉为智亲手所辟。寺中所供《陀罗尼经》?今存国清寺?是隋时智 抄写。还有《华严经》系唐初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书。明洪武十七年?1384?,殿宇被大风雨摧毁,以后,僧德兴重建,复又倾圮,成为废墟。寺东侧智者大师说法演教之胜迹仍在,巨石上刻“智者大师说法处”七字。
--------------------------------------------------------------------------------------------
高明讲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高明讲寺在县城东北二十五里,周围峰峦秀发、清溪鉴心,为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十二道场之一。
高明讲寺始建于唐天七年?910?,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号智者幽溪道场,后晋天福二年?937?名幽溪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净名寺,不久仍改称高明讲寺。明清间,寺多兴废,屡经修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钟楼、方丈楼及厢房、僧寮等建筑,近年又经整修,重使古刹庄严宏伟。1983年,国务院公布为汉族地区佛道全国重点寺观之一。
“高明讲寺”、“大雄宝殿”额,系清康有为所书。三圣殿有明香光居士董其昌写的“楞严海印三味坛仪碑”,书法遒劲。高耸的钟楼悬挂大铜钟,重达五千余斤,每当清晨,寺僧撞钟一百另八响,声震长空,山谷回旋,经久不息。寺东南有“幽溪亭”,玲珑别致,亭后岩壁有“幽溪”二字,传为隋智者大师手迹。周围还有“佛”、“松风”、“伏虎”、“看云”等摩崖,其中“佛”字,字径6.5米,清光绪年间石梁比丘兴慈书,为天台山摩崖之冠。寺东的“圆通洞”,风景优美,以明传灯大师在洞内注《圆通疏》故名。
----------------------------------------------------------------------
中方广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中方广寺在县城北面五十里,石梁桥侧,这里风吹山林声,石梁瀑水声、古寺钟鼓声组成一首永不消逝的乐曲。寺内昙华亭,建筑富有民族特色,原为南宋右丞相贾似道所建。登亭俯瞰,“石梁飞瀑”气势磅礴,一石跨空,衔接二山。石梁长二丈,狭处不过一尺,瀑水从梁洞下奔突而出,直泻深谷,真有银河落九天之势。石梁桥首,原有铜亭一座,重檐歇山顶,造型别致,三壁浮雕五百金身罗汉,为明天启元年所造。寺周围有宋、明、清历代摩崖石刻琳琅满目,计三十余处,对研究天台山的名胜史迹和历代书法艺术都有一定的价值。现寺宇已修葺一新。国内外信士礼佛,游人览胜者,常年不绝。
-------------------------------------------------------------------------
下方广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下方广寺在石梁瀑布下侧,群山耸峙,茂林修竹,旧传为五百罗汉栖隐之处。据《天台山全志》所载,东晋昙猷尊者在此结茅为庵,故又称古方广寺。
下方广寺建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后毁于火,绍熙四年重建。今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占地4000多平方米。大雄宝殿,飞檐翘角,庄严宏伟,今更修缮一新。殿后罗汉堂,五百金身罗汉系清代木雕,雕工精致,容相各异,富有情趣。
寺前有古代石拱桥一座,块石垒砌,古朴大方,站在桥上,仰望石梁飞瀑,蓝天、白云、翠竹、红枫、寺观、铜亭、石梁瀑水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引人留恋忘返。
中、下方广寺由国务院1983年发文列入汉族地区佛道全国重点寺观之一。
----------------------------------------------------------------
华顶讲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华顶讲寺在县城东北50里的华顶山巅。华顶山,海拔1100米,站在顶峰,周围山峦起伏,犹如盛开的莲花,故名华顶,寺依山名。
华顶讲寺为后晋天福元年?936?僧德韶法师所建,旧名华顶园觉道场,宋治平三年?1066?改善兴寺,后称华顶。明清几经火焚,重兴复废,仅存山门、方丈楼、三圣殿和厢房等建筑,1988年,天台山列入国家级风景区。觉慧、可明法师等发心,经政府核准,得四众缘助,开始全面整修。
寺侧,为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师修禅拜经的地方,原有“拜经台”、“降魔塔”、“伏虎坛”等古迹。寺前有“右军墨池”、“黄经洞”,相传王羲之居此写《黄庭经》故名。有“太白纪念堂”茅蓬一处,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曾游此。清光绪年间僧兴慈重兴华顶讲寺,后人於蓬内设石塔安其骨灰,亦称“兴慈塔院”。又天台解放前夕,浙东革命部队多次活动於华顶七十二茅蓬之称,今仅存其一。
寺周围山高林密,终年云雾缭绕,盛产绿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唐宋时期,就有日本佛教学者传到日本,广为播种。
---------------------------------------------------------------------------
万年报恩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万年寺在县西北三十里万年山麓。这里两涧襟带,八峰环抱,晋兴宁间,高僧昙猷曾在此结茅居之。唐太和七年?833?,僧普岸创平田禅院。会昌中废,大中六年重兴。五代后梁龙德中改福田。宋元明清屡有兴废,并相继以寿昌、天宁万年、报恩广孝、光孝等寺名,后复为万年。
万年寺殿宇雄伟,文物古迹丰富,历代御赐甚多。宋仁宗赐衣予僧,有“如朕亲到”之语,故有“亲到堂”建筑;万历间 慈仁明肃皇太后颁赐大藏经,建“藏经阁”,还有状元大学士等奉敕撰刻的《御制圣母印施佛经藏经序碑》等等。至乾隆、嘉庆间,殿阁兰若,楹以千计,僧众五百之余。后遭火焚,存大雄宝殿,天王殿及厢房等由村民管理使用。今已收归寺院并全面修复。
万年寺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日僧千光荣西来华,于万年寺参学,淳熙年间?1174—1189?又重访万年,并重建山门,两庑。后回国在建仁寺开山,创日本临济宗“华光派”,成为日本临济宗之祖。
------------------------------------------------------------------------------------
明岩寺
明岩寺在县西南四十里,寒石山的东南面岩谷间,两石夹峙,横敞飞阁,岩窦嵌空,殿宇半居岩下,幽雅壮观。据《天台山全志》载:“明岩寺,旧名云光院,后周显德四年?957?,吴越昭使孙氏所建。宋开宝七年?974?改为明岩寺,祥符元年?1008?改为大梵寺,后复明岩。”唐贞观年间,有诗僧寒山子隐居于此,与圣僧丰干、拾得为友,吟诗作偈,留下了许多古迹和传说,闻名中外。明岩怪石,峻峭多姿,有石弄堂、合掌岩、仙人洞、一线天等名胜,还有历代摩崖石刻。明岩寺由于年代久远,早废无存。近年在遗址出土了许多唐、五代的文物。现乡民自发整修古迹景点,成为游览胜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紫云洞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紫云洞在县城西北七里,赤城山山麓。洞深广三十米,高约二十米,殿堂居岩下,窗扉轩户,开阖于烟云紫翠之中。晋高僧昙猷??—383?在此建中岩寺,其旁又有小洞,齐僧慧明于建元?479—482?中塑卧佛于此,故称卧佛岩。紫云洞前有放生池、芭蕉凝翠、丹崖绿叶、相映成趣。据《天台山文化史》所载,明建文帝曾二次来游,尚有碑刻可考。今紫云洞为天台山尼众修禅之处,近年又经修葺,殿堂一新,佛像庄严,帐幡高悬,香烟缭绕。
赤城山,山石皆赤,状似城堡,望之如雉堞,故名赤城。山上十八洞,洞貌各异。十八曲,曲径通幽,山巅砖塔,巍然屹立。“赤城栖霞”为天台山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