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台山寺院简介
◇ 古朴国清寺
◇ 万年禅寺
◇ 高明讲寺
(一)司马承祯的生平和著作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属河南)人。少好学,年21入道,至嵩山事高道潘师正,传受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深受潘师正的赏识。为上清派第12代宗师。后来,他遍游天下名山,爱天台山之秀,遂隐居桐柏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在其所著的《坐忘论》中主张收心、宁静、摒见闻、去知识、绝欲望,即“主静去欲”。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城问道。承祯所答甚合圣意,武则天降手敕以赞美之。承祯回天台时,武则天特敕麟台监李峤至洛桥送行,仪式极为隆重。承祯善诗,在京城与著名诗人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 ※ 阅读完整内容 ※
宗衡,明代道士,生卒不详。据调查考证:他原为僧人,大约在明万历年间游方到天台紫凝山,居普门寺禅修。平生爱好武术,苦研相传为达摩祖师留传的《易筋经》。又因慕道家吐纳之术,遂入道,自号紫凝道人。从此,一边学道家功夫,一边注释《易筋经》。他在《易筋经》的跋语中说:
予观易筋经,因悟世之缁黄两家学道者多若牛毛,而成道者稀如麟角,非道之难成,实由行者未得其门,因无承受之基,遂无勇往之力,以致或作、或辍、或稍得复失、或优柔不奋。故禅定则有入魔之患,导引则有倦废之虞,泥水则有进鼎之忧,服食则有饥渴之虑,皆因缺此一段做基功夫,难为载道之器耳。若先习此功 ※ 阅读完整内容 ※
金丹派南宗为南宋时期形成的道教内丹派别,与北方的全真道相对。因地处江南,故称“南宗”。该派祖述五代至北宋间道士钟离权和吕洞宾,谓其丹法传自钟、吕。以北宋张伯端为开派祖师,并提出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的传法谱系。但白玉蟾以前的四传,皆为单传,并未形成道派,只有到白玉蟾时才传了众多弟子,始形成为道派。上述传法谱系中之五人,被后世道士尊为南五祖。
张伯端(987~1082)字平叔,号紫阳。他自述云:“熙宁己酉岁(1069),因随龙图陆公(诜)入成都……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薛道光、翁葆光认为所遇真人为“青城丈人”;陆诜之孙思诚 ※ 阅读完整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