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文化记
漫步在天台山
品味在天台山
本地主要风景
龙穿(川)峡
佛陇景区
琼台仙谷景区
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
寒岩明岩景区
寒山湖景区
济公故居
天湖景区-无
九遮秀谷景区
桐坑溪景区
石梁景区
华顶景区
赤城景区
国清景区(天台宗祖庭国清寺)
◇ 天台山寺院简介
◇ 古朴国清寺
◇ 万年禅寺
◇ 高明讲寺
[ 首页 ]
[ 联系我们 ]
[ 欢迎投稿 ]
浙江天台山—具有“佛国仙山”称号,中国国家首批4A级风景区(现是5A级风景区),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发祥地、活佛济公故里、寒山子隐居地、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徐霞客游记开篇地。
一念三千
☆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极其重要的理论。这理论的端倪见于智者的《法华玄义》卷2上:“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法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这是智者研究《法华经》十法界十如是的互具互融中,得出的悟解。其后,他在《摩诃止观》中,才正式提出“一念三千”的学说,并且加以阐释。他说: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千种世间,百法界即是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
※ 阅读完整内容 ※
“十如是”说
☆
《法华经•方便品》中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中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十如是”即是《法华经》所阐明的诸法实相。
如是相:相即相貌,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并有某种功能可以分别了解,即十法界表面所现的形相,如六凡的粗细与四圣的妙相。因此,从地狱界至佛界,其形相亦如有不同,究其原因,乃由自心所动不同,如六凡妄动则生染浊境,界圣起净用则生微妙庄严之净境,因有识与智的区别,故所显的相貌亦不一致。《法华玄义》中说:“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名为相,如水火相异
※ 阅读完整内容 ※
圆融三谛
☆
天台宗的另一重要教理,是将“一心三观”进一步发展成“圆融三谛”。
佛教称真理为“谛”。谛还有真如、佛性、实际、法性、法界、诸法实相等范畴,都带有本体和实体的意思,是佛教的最高真理。通常所说的是二谛,即俗谛和真谛。俗谛,是指迷情所见的世间之事相,此凡俗法的道理,也为凡夫所认定,故亦称谛。真谛,是指至智者所见的真实之理性,因其离虚妄,故称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称谛。除天台宗外,其他宗派都认为只有真谛代表唯一的究极的真理,而俗谛是应该排除在真理之外的。例如三论宗,认为应把二谛看成因像相待而有所分别,所以只有假名,并无实体。这也可看作是对机立说,而属于言教
※ 阅读完整内容 ※
“十界互具”说
☆
智者的“十界互具”说,是将《华严经》的十法界论与“十如是”说互相连接,而成为“一念三千”说重要的一环。
所谓十法界,是指众生所可能存在的十种界域。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牲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此中有迷有悟。由地狱界至天界的六界,是凡夫的迷妄的界域;以后四界,则是圣者的觉悟的界域。两者合起来,即所谓六凡四圣。智者认为,十界中的前六界遍满苦痛,是众生轮回转生的界域,所谓六道轮回。后四界是远离一切苦痛烦恼的界域,众生的精神状态若能升起此,便可不再转生。
关于法界的意义,智者在《法华玄义》卷2上说:“皆称法界者,
※ 阅读完整内容 ※
三种世间
☆
三种世间,即《大智度论》所说的三世间:(1)众生世间,即指五阴所成的一切众生,为能居之正报。又称假名世间。(2)国土世间,指有情众生所居之国土,为所居之依报,如山河大地等。(3)五阴世间,又作五蕴世间(五阴指色受想行识,十界、五阴各有差别)。为依、正二报之通体。智者在《观音玄义》卷上说:“世是隔别,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种五阴、十种假名、十种依报;隔别不同,故名为世也。间是间差,三十种世间差别,不相谬乱,故名为间。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名为法。各各有界畔分齐,故名为界。今就一法界复有十法,所谓如是相、性、究竟等,十界即有百法;十界互具,则有千法。”智者巧妙地把
※ 阅读完整内容 ※
总记录:
15
3
/
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至:
[ 浙ICP备16007626号 ]
回顶部